1.道教典籍的三洞分类法是指什么?
“三洞分类法”创始于刘宋陆修静的《三洞、洞玄、洞神,梁朝孟安排《道教义枢》卷二称:“通称洞者,以通同为义。”
也就是说,洞有通、同两层意思。《道教义枢》具体解释了三洞的具体含义:所谓洞者通也,“真”谓纯粹不杂,通向真仙之道,故名“洞真”;“玄”谓不凝不滞,通向玄妙之道,故名“洞玄”;“神”谓神秘莫测,通于神灵,故名“洞神”。
所谓洞者同,即指三洞皆能“通凡人胜”“通凡人圣”,使人成为神仙。由此可见,三洞各名表达的仅是较为空泛的宗教教义,与所辖诸经内容无关,与各经所代表的宗派名称也无关,仅是一种神学境界的象征。
陆修静用这种神秘的“三洞分类法”将两晋以来流行于江南的三派经典统一起来,“洞真”收上清经,“洞玄”收灵宝经,“洞神”收三皇经,从而调合了上清、灵宝、三皇等三个教派的矛盾。
2.“三皇大帝”都有哪些说法?
道教史书一般以伏羲、神农、轩辕为三皇大帝,以少昊、颛 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也有史书记载以天、地、人为三 皇,以伏义、神农、轩辕、亮、舜为五帝。天皇主气,地皇主 神,人皇主生。
古人说乾坤未分,其形混沌,有如卵然。然形不 离气,轻清之气,上浮为天;重浊之气,下凝为地;虚灵之气, 中聚为人,故谓之三皇,又谓之三才。
伏羲氏姓风氏,姓者承其祖宗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 自分,伏羲代燧人而立。又有书说伏羲氏也称包(的0)羲氏, 是我们的老祖宗,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到现在还很难弄清楚。
据考证,我们的历史,已经有200多万年了。相传伏羲是人首蛇 身,有很多怪异的事迹。
伏羲在神话传说中是人类的始祖,人类 是由他和女娲相婚配而产生的。自伏羲开始教给人们如何嫁娶,正姓氏。
神农氏时代是我国农业的开始。据传神农氏尝百草,是个水 晶肚子,他尝草,如果草有毒,肠子就会变成黑色,或者说肠子 变成黑色就说明此草有毒。
只因为他尝百草而知寒温之始,所以 人们认为他是中国医学最早的开创者。 春秋以前的典籍没有关于 神农的明确记载,战国以后托名神农的书和传说开始逐渐多起来。
神农氏没,从轩辕黄帝开始,到唐尧、虞舜,社会的结构变 了,人们的生活不断地进步,开始运用其聪明智慧,改变落后的 面貌。黄帝以土德王,土色黄,故曰黄帝。
其姓公孙氏,又曰姬 氏,名轩辕。 黄帝之母因见大龟绕北斗枢星,感而生帝。
黄帝 15岁时接受了国土的袭封,在有熊国中发明创造了车,所以号 轩辕氏。黄帝执政期间,主张修身养性,善于体恤百姓,不喜欢 战争攻伐,因而天下太平。
可是好景不长,他的臣子贰负和危合 谋杀掉了武将窳。黄帝一怒之下把危抓起来绑在疏属山上,枷了 他的右足,用他自己的头发捆住了他的双手,拴在山顶的一棵大 树上。
接着,四方部落的首领,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 帝、北方黑帝,互相勾结,沆灌一气,策划进攻黄帝,一时间边 城警报频传,战士们的铠甲尚未卸下来便接到新的命令。黄帝愤 慨道:照此下去,位上的国君岌岌可危事小,下面百姓惶惶不可 终日事大。
主子丢掉了国家,臣仆必然寄人篱下。 如今我富有万 民,四方的强盗竟敢公然与太平盛世相抗衡,这真是可恶至极。
于是黄帝亲临前线指挥,终于消灭敌手。黄帝命人伐木作舟车, 造甲子,释天干地支,分金木水火土,定子午卯酉昼夜十二时, 一年分四时八节二十四气。
黄帝正妃——嫘祖(一作雷祖),传 为西陵氏之女,是养蚕治丝方法的创造者。
3.三皇五帝之书为何有称为“三坟”
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
出处 《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说:“(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关于“ 三皇五帝之书”,郑玄的注释是“三坟五典”。但《三坟》、《 五典》究竟包含有哪些内容,郑玄却没有说明。
现在人们所说的《 三坟》已是有明确内容的古三坟,它完整地载于明版《汉魏丛书》 中,内容包含有《三坟》易,即《山坟·连山易》、《气坟· 归藏易》、《形坟·乾坤易》,还含有三皇的事迹。” “索”字的含义有:大绳,绞,法,独,尽,搜求,牵引,愿欲, 须要,涕流貌。
但是,索作为一种文书或信息载体, 应当是指结绳纪事符号体系, 或许还包括以丝帛或其它编织物为载体的文书(在丝帛上写字绘画, 或者编织出能够传递信息的图案符号)。事实上, 中国人最先发明了养蚕和丝帛, 因此也就有条件用丝帛作为信息载体;类似的例子是, 由于中国制造出了又细又长又轻又结实的绳子, 以及又轻又薄又结实的丝绸和纸,因此中国人才能率先发明风筝。
从这个角度来说,八卦原名八索,也就顺理成章了。所谓《八索》 就是丝帛文书,它源于结绳纪事和结绳占卜( 卦的字形含义原指测时,结绳符号的功能之一也是计时);这就是《 尚书序》称“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 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的由来。
“丘”字的含义有:阜,山,土之高者(或曰,四方高, 中央低为丘),墟,大冢,墓,空,大,聚,区域(四邑为丘)。 从字形来说,丘指有平缓坡度的地形地貌。
问题是, 兵字为什么也要用丘字符呢?其实, 兵字实际上是斤和陈列桌几的合形,即把“斤”这种兵器( 斤就是斧,具有斜面形状)陈列在桌几上, 相传这是由蚩尤最先发明的,所谓“蚩尤作兵” 即蚩尤部落最先把兵器作为神器来供奉。 那么,《九丘》这部书,为什么偏偏要选择用丘字来形容或指称呢? 《尚书序》取其“聚”的含义,应当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并不完全。
这是因为,丘还有山川的意思、区域的意思、庞大的意思、空墟的意思和大冢(通常都有丰富的随葬品)的意思。 有趣的是,上述含义综合起来,很像是一种模拟的实物地图, 即在不同模拟区域上有着象征该地理方位的物产和地形,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社稷坛的五色土上陈列着相应方位的物产。
更深一层地说,“丘”字在《九丘》中的使用, 还表示中央的统治权力(斤)遍布天下东西南北中的所有区域。 有鉴于此,《尚书序》所谓“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 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实际上正是《 山海经·五藏山经》的另一种说法,或者是《五藏山经》 的另一种版本。
根据笔者对《山海经》二十余年的研究,认识到《 山海经》一书系由帝禹时代《五藏山经》、夏代《海外四经》、商代《大荒四经》、周代《海内五经》合辑而成,时在春秋末年, 编辑改写者为公元前516年追随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的原周王室 图书档案馆的学者或其后裔。而且《五藏山经》 具有地理实测和国土资源考察基础,其地理方位基本可寻, 其地形地貌基本符合4200年前的中国景观, 实乃中华文明与文化第一历史宝典,亦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文化遗产。
因此,《九丘》是一部实物地图地理书, 它平铺在一处圣洁的地面上(不需要桌几或支架), 有点象今天的模型沙盘,也可能是一幅巨画, 画有五区九州的山川地貌和物产,以及那里的人文景观。 或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1999年9月9日, 笔者和夫人孙晓琴历时多年,终于创作完成42平方米的巨画《 帝禹山河图》,将《五藏山经》所记载的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的447座山,以及河流258处、地望348处、矿物673处、植物525处、动物473处( 其中许多神奇的动物都是由人装扮的)、人文活动场景95处等等内容全部绘出。
为此,笔者曾欣然作诗曰: “功成洪水退,帝禹定九州,踏勘海内外,千古一图收。”(补注, 参阅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全彩绘大画册《经典图读山海经》) 大禹若有灵,当惊图复出矣! 综上所述,可知《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确实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典籍。
4.《三皇经》内容是什么
作 者 不 详 。
一 名 《 三 皇 文 》 , 亦 称 《 三 皇 内 文 》 , 为 《 天 皇 文 》 、《 地 皇 文 》 、《 人 皇 文 》 的 合 称 。 据 传 三 国 帛 和 所 得 为 最 古 , 后 郑 隐 传 葛 洪 , 即 所 谓 《 小 有 三 皇 文 》 , 称 此 文 在 小 有 之 天 玉 府 中 , 又 叫 《 小 有 经 》 。
据 道 教 说 , 西 晋 时 鲍 靓 学 道 嵩 山 , 於 惠 帝 永 康 ( 3 0 0 - 3 0 1 ) 年 中 得 受 此 文 , 后 授 葛 洪 , 即 《 大 有 三 皇 文 》 , 又 称 《 大 有 经 》 , 说 此 经 秘 在 大 有 宫 中 。 以 后 陆 修 静 、孙 游 岳 、陶 弘 景 递 相 传 承 , 陶 并 增 以 其 他 道 经 及 斋 仪 , 编 为 十 三 卷 , 为 《 太 上 洞 神 经 》 系 所 本 。
按 葛 洪 所 说 , 《 三 皇 经 》 的 主。作 者 不 详 。
一 名 《 三 皇 文 》 , 亦 称 《 三 皇 内 文 》 , 为 《 天 皇 文 》 、《 地 皇 文 》 、《 人 皇 文 》 的 合 称 。 据 传 三 国 帛 和 所 得 为 最 古 , 后 郑 隐 传 葛 洪 , 即 所 谓 《 小 有 三 皇 文 》 , 称 此 文 在 小 有 之 天 玉 府 中 , 又 叫 《 小 有 经 》 。
据 道 教 说 , 西 晋 时 鲍 靓 学 道 嵩 山 , 於 惠 帝 永 康 ( 3 0 0 - 3 0 1 ) 年 中 得 受 此 文 , 后 授 葛 洪 , 即 《 大 有 三 皇 文 》 , 又 称 《 大 有 经 》 , 说 此 经 秘 在 大 有 宫 中 。 以 后 陆 修 静 、孙 游 岳 、陶 弘 景 递 相 传 承 , 陶 并 增 以 其 他 道 经 及 斋 仪 , 编 为 十 三 卷 , 为 《 太 上 洞 神 经 》 系 所 本 。
按 葛 洪 所 说 , 《 三 皇 经 》 的 主 要 内 容 是 劾 召 鬼 神 、符 图 与 存 思 法 , 为 符 书 。 这 是 后 来 以 《 三 皇 经 》 为 本 的 《 洞 神 经 》 系 的 主 要 教 义 。
唐 太 宗 贞 观 二 十 年 ( 6 4 6 ) 下 令 除 毁 《 三 皇 经 》 。 古 本 《 三 皇 经 》 今 已 佚 。
《 正 统 道 藏 》 洞 神 部 方 法 类 收 有 《 太 清 金 阙 玉 华 仙 书 八 极 神 章 三 皇 内 秘 文 》 三 卷 和 《 三 皇 内 文 遗 秘 》 一 卷 , 皆 非 古 本 《 三 皇 经 》 , 但 保 留 了 古 《 三 皇 经 》 的 某 些 内 容 , 对 研 究 魏 晋 南 北 朝 道 教 史 仍 有 参 考 价 值 。 另外葛江师授奇宝即:<<三皇内文>>为符道之书之首,它与<<五岳真形图>>是最重要的符咒之书.三皇内文可以禁辟恶鬼,疫气,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等.可以召见司命司危五岳之君.<<五岳真形图>>是一种作为符咒使用的平面山岳示意图.后来变成纯粹的符咒. <<三皇经>>在唐代受到官方禁止,现已失传.在<<道藏>>伤字号<<洞神八帝妙精经>>中保留了不少三皇经的道法,其中共有最上乘的九十二枚符咒,这些符文代表某些天神地祗,仙官天将,五岳四渎之君,魂魄邪精的隐讳姓字.修道者得之如按法书吞服或佩带,便可以召神灵役鬼怪.可谓学习道法符咒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风水知识网 » 三皇风水谱之形家集要(道教典籍的三洞分类法是指什么?)